物业上市是融资“容器”or讲故事“道具”?

作者:韩德伟来源:地产资管网(ID:thefutureX)

与不温不火的房地产市场和艰难的商业地产市场相比,今年物业公司异常靓丽。除13家上市公司前赴后继奔赴港股递交招股书以外,还有很多企业已把上市作为近一两年的战略重点。二级市场的表现也令人兴奋,物业板块的市盈率呈几十倍的增长。


究竟,物管公司缘何被资本市场热宠?在这样一个正处于快速成长周期、以规模取胜的行业中,物管公司上市能捞到多大好处?港股好还是A股好?最大风险是什么?投资人、机构分别怎么看?


本期睿和公开课特别邀请了正在操作景瑞控股旗下景瑞物业A股上市的合福资本投资总监韩德伟先生,他将以一线实操视角,为我们带来全局性的观察、分析与思考。


解构方法——三个框架


要分析物管公司扎堆上市这一现象的全局,必须先厘清思路,并以大框架去思考问题。


首先,我们要考虑目前上市的物管公司有哪几类?一种是具有房地产背景的物业公司,一种是单纯第三方物业公司。从当下趋势来看,扎堆上市的物业公司主要以是否具有房地产母公司背景为区分,这一类是主流。而另一类是第三方物业公司,这类公司在专业物管服务质量上十分有利。


其次,这些物管公司在哪里上市?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物业公司在港股上市约27家,A股上市是3家左右。从规模来看,A股市场中物业板块规模很小,在所有行业中,连二级三级行业都算不上,很难成气候。但相较之下,港股物业板块已达一定规模,是物业公司上市真正的主流市场。因此,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港股市场。


最后,关于“热宠”这个概念,要分成两方面看:一是确实有大量物业公司市盈率、成交估值比较高,但也有不高的,因此“热宠”的背后也有失宠的。二是到底是不是热宠,需要从参与上市交易的投资人、物业公司、中介机构三方角度客观看待,不能仅凭某一方的表现就断定为“热宠”。

微信图片_20200827150025.jpg


剖析缘由——交易三方各取所需


刚刚说到,“热宠”的概念要综合投资人、物业公司、中介机构三方视角来看。事实上,当前的物业公司上市热潮之所以能够形成,恰恰是因为买方、卖方、中介机构彼此的交易诉求互相吻合。这样的前提下,三方才能合作愉快,共同催生市场热潮。


投资人:一边担心一边追逐

港股市场中投资人的特点非常明显,以机构为主。机构投资人对不同的股票,如周期股或成长股,有不同的偏好。物业这个行业,为机构投资人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标的行业。


这个标的行业的特点是什么?


1、有地产背景的物业公司的业绩及分红更容易预测。因为物业合同都是有成交日期的、分年期的,一般情况下分红相对来说比较稳定。并且,它的成本结构也是以盈利为主,成本可控下,财务预测相对比较容易。


2、有地产背景的物业公司,因为背后有开发商母公司的支撑,所以它的增量是可预见的,它的成长性在投资人眼里有明显的可预测性。


基于以上两点,当一个物业公司又有稳定的收入,又有高成长性,显然就会推动估值和股价上涨。


但实际上,我认为机构投资人也担心——因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市场。我们观察港股市场中很多物业公司的财务报表,大部分显示收入增长30%以上、净利率15%以上,仿佛这是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。无论放在任何行业,都很少有公司财务是这种表现。


事实上,我认为机构投资人也知道物业公司的高光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,但仍然决定去投资,可见资本逐利性的强大动力。



物业公司:积极变身融资“容器”

一个地产公司背景下的物业公司有什么核心诉求?


当民营企业融资受限的情况下,开辟新的增长点是理所当然的。港股上市的物业公司,以财务报表来看,不仅是一个业务载体,更是一个极好的融资工具。作为一个业务载体,物业公司的可控性比较高——我需要它呈现什么样的收入和利润表现,我有很多调节手段可以实现。


港股上市对这样一个载体来说,是一个特别好的融资平台。



中介机构:乐见其成

中介机构绝对是物业公司被资本市场“热宠”的一个重要推手,他们是乐见其成的。


直面问题——最大的挑战与风险


凡事都有两面,当前物管市场市场火热,但是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。首当其冲的就是血腥的行业整合。当有房地产背景的物业公司把规模作为一个容器,希望可以装更多水的时候,会不计成本地收购市场上残留的第三方物业,这个行业整合阶段将十分血腥。市场竞争将越来越开放,也越来越没有底线。


我的同事说,做了二十余年物业,今年是最难的一年。但如果让我从资本的角度看,未来十年中,今年可能是最好的一年了。因为近年来,物业的经营思路产生了变化,之前是考虑现金流为正、注重经营导向的行业,但现在投资方、资本方的思路不是这样。当你觉得还需要垫资、有风险的时候,另一些人甚至觉得是大好机会,这就导致行业整合将加剧,资本市场的表现也更血腥。


同时,市场太火热也不一定是好事。现在很多企业扎堆上市,在拿到大笔资金后,如碧桂园进一步增发,再拿钱去做并购,循环下来很容易导致大家都去抢标的,抬高了整体价格。最终反过来支付的价格太高,IRR不断下降,导致短期内行业过热,影响行业长期发展,最后提升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。


从以往经验看,行业整合期,大家都抢着上市、并购,就容易发生商誉减值暴雷。上次国内上市并购热潮来自于创业板,天花板极低的细分小龙头企业,2014年时开启并购潮,2018年左右就听到了商誉减值暴雷的消息。


在物业这种轻资产行业中,主要是以合同制和高价来吸引对方并购,但当三年对赌期结束后,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,特别是收购比例偏高的,商誉减值风险更大。

微信图片_20200827150031.jpg


预判趋势——多方变化影响市场走向


很多时候,我们研究当下的热潮也好、潜在问题也好,其实都是为了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向,好抢占先机、提前避险。物业行业的未来,会受到多方变化的影响,包括物业公司本身、资本市场以及国内整体融资环境等方面。


物业公司变化


1、经营思路基本面的变化。

作为载体、“容器”的物业公司,首先在基本面上有变化。从投资人的视角来看,也就是经营思路上的变化。


从物业公司每年的年报、给投资人的信中,能看到一些战略思想,以及几个比较直观的指标:


第一,高管人员的变化,是不是高管渐渐从物管行业的从业人员转向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了,人员成分有没有变化;


第二,人员成分变化以后,公司的薪资结构会两极化,决策者或高管收入渐渐金融化、地产化,而基层业务人员的工资持续维持着运营行业应有的收入;


第三,大家都可以轻易地从报表里看到它投资性现金流的一些变化。从这三点就可以看出一个物业公司资本化的程度。


2、基础业务的变化。

如上述所说,物业公司实质是承载业务和业绩的一个容器,目的是为了融资,那么它的基础业务是什么?


基础业务实际上就是一个容器的大小和多少。在装核心业务的时候,基础业务一定要占50%比例。如果一个公司只有20%是基础业务,另外80%是其他类型业务的时候,就很难称其为一个物业公司。


因此,大家为了扩大规模,必须要推动基础业务持续增长。对物业公司来说,基础业务的增长放缓甚至停滞,是一个相对负面的情况。


3、基础业务品质的变化。

在物业行业中,有房地产背景的物业公司管理面积可以大规模扩张,但人员梯队的短板就会暴露,一是因为资本因素影响下跳槽会很多,这个行业的薪酬比例会提高;二是人才梯队培养需要时间,资金推动难以短期解决专业人才缺口。


因此大面积扩张,并不意味着品质就一定会提升。就像传统住宅地产一样,20年前后住宅品质差距较大,虽然销售、营销手段提高了,但在对客户的理解程度上,是在下降的,大家都被销售绑架了,在做产品时越来越自说自话。同理,物业服务的品质也是如此,伴随着行业资本化,服务品质大概率只能维持或下降。


相反,第三方物业公司因为具有生存压力,缺乏地产母公司支撑,品质其实是能够不断提升的。长期来看,这个行业内一定会为创新者留下空间,存在很多结构性的机会。大家可以参考克里斯坦森的《创新者的窘境》,地产背景的物业公司会不断向更高端的市场迁移,而所谓的中低端市场反倒为有新思路的企业创造良机。


4、地产母公司基本面变化。

这里指,尽管物业公司这个“容器”可以装,但是母公司并没有这么多。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基本面的变化,母公司的分化将比较严重,将反过来影响物业公司。



市场、融资环境变化

随着物业公司基本面产生变化,投资人也将更加理性、谨慎。如果我们把上市看做1.0,把并购看做2.0,那么,现在应该已经有公司开始涉及3.0。有些投资公司确实做得相当超前,他们非常敏感。简单一句讲,百花齐放的市场早期将过去,物业公司资本市场分化表现将越来越明显,定位清晰高成长性的公司将成为资金追逐的热点。


此外,随着国内融资环境的变化,大家会考虑优先把业绩放在哪里。国内的融资环境越宽松,对整个物业行业的发展,越会起微妙的作用。


案例分析——景瑞物业的资本市场选择


首先,我先特别讲一下港股的特点——相对来说是一个封闭体系。比如要在物业公司这个容器里“煮水”,那么无论是从股权集中度还是行业集中度,或者是在并购市场中对被并购方的合作态度来看,高度控盘始终是核心思想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个行业里存在大量外来资源,既然要往自己的容器里装水,那么要尽量把水都留在自己的池子里。这是港股最大的特点。


然后,以我正在操作的景瑞物业为例,它上市选择A股,是有原因的。景瑞在经过转型后,已经变成一个以大资管为导向的企业,我们要提高基金化率。这其中,最大的区别就是从以我为主,变成了客户第一,为投资人负责。以投资人的视角来看,往这个容器里注水,实际上对投资我们地产基金的人来看,是不合理的。但是A股与港股相反,A股是一个严进宽出的市场,从合规的角度,无论是关联交易还是大股东对企业资金的占用的角度来说,都是非常干净的。所以景瑞选择了A股上市。


我想补充一点,从卖方的角度,一个普通的物业公司能卖出很高的价钱是很正常的。但是市场上领先的投资者,总能从自己的角度,发现更多价钱以外的其他衡量因素。因此,从我们实操并购的角度看,我们更喜欢那种不是很贵的,但是被并购方能感觉到与我们合作能产生价值,以及未来能达成增长的。


我总结,深入理解和探讨交易双方的诉求以及现有的创新交易方案,要胜过只知道价钱这一种衡量角度的操盘方法。


(本文根据合福资本投资总监韩德伟在睿和公开课第21讲——“物业公司缘何被资本市场热宠”专题分享整理而成)